湘潭縣易俗河鎮:秸稈變“金蘑菇”, 這場培訓讓稻草結出“致富果”
湘潭縣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m.yqfq.com.cn 發布時間:2025-11-03 09:28
近日,湘潭縣易俗河鎮天易貴竹學校大禮堂內座無虛席,31個村社區的種糧大戶、農戶代表齊聚秸稈綜合利用稻草種菇培訓大會。湖南省人大代表、高級農藝師鄧述東的現場授課,讓“田間包袱”變“綠色財富”的圖景在農戶心中愈發清晰,會后發放的赤松茸菌種更點燃了大家的實踐熱情。
代表授課傳“絕技”,稻草種菇有門道
“不用搭棚、不占農時,45天就能采收,一畝菇田能種出3000斤赤松茸!”鄧述東拿起赤松茸菌包示范操作,將他深耕一畝田研發的種菇技術傾囊相授。這位榮獲“全國十佳農技推廣標兵”的專家,現場拆解了“稻菇循環”的核心邏輯:晚稻收割后用稻草鋪筑菇床,出菇后的菌渣還田肥土,來年再種優質水稻,實現“春種水稻萬斤糧,秋種蘑菇萬元錢”的生態效益閉環。
針對易俗河鎮種植實際,鄧述東特別強調:“本地11月份的氣溫正適合赤松茸生長,20畝田的稻草就能支撐1畝菇田,采收后正好銜接早稻種植。”他表示:“稻田種菇不僅解決了秸稈焚燒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,更將廢棄的稻草變成了農民口袋里的真金白銀,是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的好模式。"臺下農戶頻頻點頭。會后,500余份菌種被迅速認領,銀塘村村民李大姐捧著菌包說:“以前燒稻草怕罰款,現在種蘑菇能賺錢,這技術得趕緊學!”
三維利用筑體系,秸稈利用率達100%
培訓背后,是易俗河鎮秸稈綜合利用的堅實根基。易俗河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數據顯示,全鎮全年水稻秸稈綜合利用量達1.96萬噸,肥料化、飼料化、基料化三大路徑實現100%利用率,0.84萬噸秸稈經粉碎還田轉化為有機肥,另有1.12 萬噸秸稈經打捆離田后供應企業,其中0.03萬噸用于種菇,實現基料化增值。
“能實現全利用,收儲環節是關鍵。”湘潭縣贏升種養專業合作社負責人介紹,合作社建成的900平方米秸稈倉庫,搭配全鎮24臺秸稈打捆機,形成“農戶交草、合作社儲草、企業用草”的閉環。谷洪村黨支部書記周柳的千畝農田更成為示范樣板:“收割機實現低茬收割,一畝能收六七百斤秸稈,打捆后要么賣去做飼料,要么留著種蘑菇。”
政策護航促推廣,綠色產業富鄉鄰
這場培訓是易俗河鎮秸稈資源化的縮影。作為省級秸稈綜合利用重點縣的核心鄉鎮,當地依托“鐵塔監控+無人機巡查+網格員值守”的立體防控網,對全鎮區域進行全天候巡查,做到“以禁促用”。一旦發現火點,網格員立即啟動“1530”快速響應機制:1分鐘內確認位置、5分鐘內到達現場、30分鐘內處置完畢,更通過“以獎代補”政策引導主體參與。目前,“稻田種菇”模式已覆蓋31個村社區500余戶,年消化稻草0.03萬噸,帶動農戶畝均增產增收。
此次培訓大會的成功舉辦,標志著易俗河鎮的秸稈綜合利用工作從“無害化處理”邁向了“高值化利用”的新階段。一根根小小的稻草,正承載著鄉村振興的綠色希望,在易俗河鎮的田間地頭,孕育出朵朵富民的“金蘑菇”。(通訊員:陳鵬程)
- 全部留言
- /
- 評論
- 有用()

